Description
正常人的情緒:DISC人格行為分析原典,了解自己,了解主管與大企業如何認識你的最佳理論模型。
Emotions Of Normal People
目錄第一章:常態性與情緒
你是「正常人」嗎?大概吧,多數時候你都算是正常人。然而,偶爾你勢必也會有所懷疑。你的「性情結」、你的情緒低落,或是你「深藏不露的恐懼」,有時對你來說似乎不那麼正常。而心理學也可能這麼判讀。本書旨在致力描述正常的情緒,這些情緒在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太過普遍而且基本,以致於迄今仍不曾引起學者和心理學家的關注。
第二章:唯物論、生機論和心理學
我們的問題在於:是什麼潛在的渴望(或希望),導致有些科學家堅決主張機械論概念,另有一些同樣聲譽卓著的科學家信奉某種形式的科學生機論?因為心理學就像其他的科學,幾乎所有派系或爭議性團體的根源都不是偏頗地傾向唯物論、就是傾向生機論。機械論者是「冷硬派」。他們總是心存懷疑,必須眼見證據為憑。生機論似乎跟宗教有非常密切的關聯,而宗教的特色或許可說是道德的情緒警察部隊。相較於唯物論者,生機論者的基本情緒趨向更細微、更複雜,而且更難定義。
第三章:意識的心靈粒子理論
打從思辨想法初萌芽,「意識是什麼?」這個問題就不斷被提及,但從未得到答案。然而,當今時代可以誇耀地問一個全新的問題:「意識是否存在?」意識存在的客觀證據,必定是間接證據,就像電、赫茲波,甚至經由神經組織傳播的擾動都是如此。電流、無線波或神經衝動本身,都不是有形到足以讓人藉助當前可用的儀器,透過自身的感官觀察得到。
第四章:運動意識是感受和情緒的基礎
有沒有人知道,為什麼假設「一切意識的終極本質都是感覺」的風氣如此普遍?有心理學家表示:「我們稱之為意識的這種東西,只能透過內省分析,亦即觀看我們內在發生的事。」而運動意識就是情感意識。運動覺或運動意識的最簡單單位是愉快和不愉快的感受,而一系列運動覺中第二簡單的是初級情緒。
第五章:初級感受的整合原則
生理學家和神經學家的理論似乎都一致同意,不愉快跟神經衝動之間彼此干擾或衝突有關,而愉快的特徵要不是沒有衝突,就是衝動在中樞神經系統中暢行無阻。那如果我們的初級感受(愉快和不愉快)仰賴運動中樞中神經衝動之間的聯盟和對抗,那麼這個運動現象如何傳達到意識?
第六章:初級情緒的整合原則
運動自我與運動刺激之間整合關係的「情緒環」,其中,支配(D)、引導(I)、順從(S)和服從(C)分別代表整合情緒系列的節點。每一個點分別代表兩組整合關係之一的一種變化,達到了最大程度並且開始改變。節點上這四種情緒,不會因為摻雜系列中相鄰情緒的性質變化而改變,可以簡單的稱為「初級情緒」。
第七章:支配
支配似乎是動物或人類中,最基本且最原始的情緒整合類型。去大腦的狗和猴子,在對任何對抗性運動刺激的反應中,都會出現一種典型的支配情緒,而那些運動刺激的整合力量或強度,都低於動物的運動自我。動物、幼兒、成年男性和某些女性共有某一類型的支配反應:追逐任何逃離主體的東西。一方面,這種行為使逃跑的動物與主體成了對抗關係。另一方面,這種行為清楚地指出逃跑者的強度低於主體。
第八章:服從
無生命的物理力量會透過在對抗處減少自己的強度,以此服從強過自身的對抗力。這種服從可以稱為「被動服從」。如果更強的力對反應物注入新鮮能量,以此迫使反應物主動往新的方向運動,或是改變形式或物理表現,這種服從可以稱為「主動服從」。無論哪一種情況,原始力減少或活動形式改變的量,就是反應物的初始強度,與獲勝對手的較高強度之間的差異。
第九章:支配和服從
如果支配要維持最大的有效性,就必須讓服從反應先出現。但服從一定不能太極端或持續太久。簡而言之,利於有機體的支配與服從反應之間,最簡單的正常組合,是初始服從反應適應隨後出現的支配情緒。這兩種初級情緒反應之間的關係,可以簡便地用C(服從)+D(支配)這個簡單公式來表示。
第十章:慾求
似乎可以確信的是,慾求情緒是種獲得或習得的反應,就跟服從情緒必須學習而來的意思一樣。身體慾求的所有機制都是有機體與生俱來的,包括有機體內造成「餓到痛」的適當刺激。這種刺激機制的先天性,與神經模式(許多生理學家的情緒理論基礎)理所當然的遺傳性完全不同。
第十一章:順從
較小物體向地球移動的行為定律稱為「重力」。重力代表了聯盟的吸引力,其中較弱的吸引力由於較強的吸引力施加自身的強迫增強,而逐漸削弱自己。這種行為完美呈現出「順從」的客觀樣貌。較弱的盟友削弱自己來順從較強的盟友,使得聯盟更加緊密。順從反應是自然的,當終究要學習時,總是愉快地習得;至於服從,如果試圖直接引起,不但極其困難,而且需要相當嚴厲、不愉快的刺激。
第十二章:引導
人類和動物的引導行為遵循相同的規則,唯一的差異在於,人類的引導行為經由整合機制引起,從而獲得意識。而引導行為從一開始到結束都是愉快的。因為真實引導需要運動自我與運動刺激之間徹底聯盟,所以只要支配或慾求情緒沒有來干擾,這種反應就不可能有不愉快的來源。嬰兒的行為有一些天然、非習得的反應,或許可以稱為引導,像是會抱抱母親或護士、把雙臂伸向一直順從的人。所有這些嬰兒的請求和引導,如果成功,就會造成母親或陪伴者按嬰兒的指示行動。
第十三章:引導和順從
當引導和順從接續發生時,引導與順從的關係,就像服從與支配的關係。唯有當環境引導刺激,使有機體主動努力維持與刺激的聯盟關係,引導才能持續作為有機體的控制性初級情緒反應存在。引導和順從這兩種初級情緒反應間的適當關係,對整個有機體而言,是最重要且最有益的關係。透過這樣的方法,主體得以向某特定方面比自己更專精的人尋求指導和幫助。此後,只要那位專家受到了引導,給予主體需要的一切帶領,主體就能順從對方的指導或協助。
第十四章:愛
將愛情緒完全等同於性,是西方文明把愛貼上社會禁忌的主要原因。將愛視為身體結構的性別差異所促進的一種情緒表現,這種看法比較有益。但將愛情緒等同於一般的性特徵,特別是男性的性特徵,就會導致悲慘地無法理解愛,因為男性的主要特徵是慾求佔優勢。這樣也會混淆了愛中的性別差異和慾求中的性別差異。
第十五章:愛的機制
迷惑和激情反應在沒有生殖器官的環境刺激下也會發生,因此,生殖器官不該視為愛反應的唯一來源,這點似乎沒什麼必要特別強調。迷惑和激情是複合類型的整合情緒,可以透過各種不同的適當刺激引起。然而,生殖器官似乎是特別為了引起愛整合情緒而設計,就像消化器官是專門為了引起慾求情緒(食慾)的整合模式而設計。
第十六章:創造
愛和慾求組合成的正常、有效的創造反應,這似乎是在繁殖的過程中強加在人類和動物身上的。正如飢餓機制自動引起渴望和滿足這兩種自然整合,組合成慾求情緒,也如月經功能自動引起激情和迷惑反應這兩種最有效整合,組合成愛情緒,同樣的,生殖機制也自動引起愛和慾求這兩種自然整合,組合成可適切名為「創造」的情緒行為模式。
第十七章:逆轉、衝突和異常情緒
過度支配,因為體認到攻擊的徒勞,支配就會一直部分受挫,稱之為「過度支配逆轉」,典型異常情緒是「暴怒」。
過度順從,順從必須適應於主體能做出的任何徒勞的引導反應,期間會一直察覺到,自己的順從正因為無法使用適當的引導工具,而逐步地被擊敗,稱之為「過度順從逆轉」,典型異常情緒是「嫉妒」。
過度引導,整個期間都會察覺到,自己的順從因適應不成功的引導而無望地受挫,稱之為「過度引導逆轉」,典型異常情緒是「憎恨」。
第十八章:情緒再教育
一個人無論多麼正常,從最小的時候開始,就一直學著要用傳統的評估標準來衡量自己的行為。父親在他面前所做的事、鄰居在他周遭正做著什麼,這些構成了常態的標準。而這荒謬的衡量方法,相當程度地受到當今所謂的「社會科學家」認可。強調特定群體的一般行為,構成了科學地衡量群體中任一成員是否正常的適當標準。對於個人如何學習和改進,再也沒有比這個更有害的原則了。
书名简译:正常人的情绪:DISC人格行为分析原典,了解自己,了解主管与大企业如何认识你的最佳理论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