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完全療癒身心的創傷:《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暢銷全新修訂版)+《欠缺母愛的孩子,你的傷好了嗎?》
你是否常常「太懂事」「太努力」,卻不懂怎麼照顧自己?
這套書寫給走過創傷、卻依然渴望愛與連結的人。
兼顧專業深度與溫柔療癒,
是身心療癒、自我成長與心理工作者不可或缺的經典組合。
《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暢銷全新修訂版)
這本書有極大的療癒性!
當所有的情緒、關係問題都沉重地壓到自己身上時,
該如何讓一顆受傷的心獲得真正的自由?
★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CPTSD相關議題暢銷Top1
★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4.8顆星好評支持
★全面性的分類與說解,直接點破會輕易忽略的心理創傷
★提供有效可行的恐懼與壓力減輕方案
★理論教科書之外,值得細細研讀、反覆內省的第二本教科書等級的書
這本書要特別給—
有過不快樂的童年、與父母關係欠佳、人際關係經常不良、反覆出現親密關係困難、或長期以來人生觀黑暗的你!
你以為自己的不夠好、不被愛、沒價值、不安全、不被傾聽,
就是醫師所診斷的憂鬱症、成癮者、焦慮失眠患者……
但其實,根源是來自你童年所受的傷害:虐待、貶抑、忽視、責打辱罵、沒有愛……
以致你的「情緒調節」出了問題,讓你——
擁有一顆易破碎的玻璃心、常為了別人的一句話而喪失信心、
覺得事情沒有自己來就很容易失敗、總覺得朋友都不是真心待己、
成為別人眼中的暴躁公主、情緒王子……
◎來自自身有深度創傷的資深心理治療師建言
本書作者是美國資深心理治療師,也曾有嚴重的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但在這本書裡,他以充滿慈悲和同理心的角度,完整地協助讀者理解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種種複雜層面,尤其是情緒面的惡性循環與死胡同。
這樣完整性、系統性的理解,使得倖存者(從創傷中復原者)能夠更看清自己的狀況、突破盲點,也能更有動機、採用更好的角度來幫助自己。
在同類型的書籍中,被推崇是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倖存者的療癒聖經,更在創傷倖存者社群中受到了極高的評價與推薦,同時也是被心理助人工作者所採用的寶貴工具。
◎不搞錯病症,對症治療才有效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很容易被誤解為一般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甚至被誤診為邊緣性人格障礙、自戀型人格障礙、焦慮症、憂鬱症、解離性障礙,以致採用不當療癒方法措施,造成治標不治本,或是誤診誤治的狀況。
本書是第一本針對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如何進行自我療癒的書,作者在書中多次強調多元取向的治療方式(非單一性的治療方式),才是對CPTSD有效的療法。同時,也以精闢詳細的說解,讓讀者得以正確地了解並確認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而非其他的常見錯誤標籤,進一步來幫助當事人更正確地了解自己,並且擺脫種種錯誤標籤和無效治療的自卑感或挫折感。
◎或許你忘了來自童年的傷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是後天因素所造成,多數是在虐待或忽略的家庭中成長,遭受長期創傷經驗所致,而這創傷經驗,可以發生在語言、情緒、心靈或身體的層面。
孩子因為試圖努力與人親近或得到接納,但最後卻徒勞無功,所以只能在被遺棄所帶來的絕望中受苦。而一些父母更會透過體罰與輕蔑,來加深遺棄性的創傷。
父母的拒絕,放大了孩子的恐懼,再鍍上一層羞恥感,而隨著時間的進展,就演變成有毒的內在找碴鬼(惡性的自我批判),直到孩子長大後,都還在承擔著父母的拋棄,最終變成自己最糟糕的敵人,落入了CPTSD的深淵。
有太多的人因為忽略了這樣的創傷或情緒,造成了莫名的人際關係障礙、情感關係不協調……
「我為了自己所說所做的每件事而感到懷疑、羞恥,並因此感到痛苦。」
「我知道我對自己很嚴苛,但是如果我不時常督促自己,我會比現在更失敗。」
「人生爛透了,而我甚至更爛!我甚至連挑母親節卡片這麼簡單的事都做不到。」
「看看我,沒有什麼嚇得了我,我這麼放鬆,連在椅子上都坐不直了。」
「你以為我會被那虛假的微笑給騙走嗎?」
「我真是個失敗者!我什麼都做不好!你一定對我很厭煩了。」
「我覺得好像要死了,我的背痛大概是腫瘤吧?我這個月瘦了將近一公斤,我就知道我有癌症!我真希望我趕快死了算了。」
◎你受傷了嗎?——5個常見的創傷症候
1.情緒重現(emotional flashbacks)。症狀是突發的,而且常有一段時間的退化現象,排山倒海地感受到童年受虐或受遺棄時的感覺,包括壓倒性的恐懼、羞恥、孤立、暴怒、哀慟或憂鬱。
2.毒性羞恥(toxic shame)。倖存者壓倒性地覺得自己醜陋、愚蠢、令人厭惡或爛得要命,於是消滅了受創者的自尊。毒性羞恥也可能來自於父母持續的忽略和拒絕。
3.自我拋棄(self-abandonment)。這是指嚴重失去了健康的自我意識。
4.惡性的內在批判(vicious inner critic,或稱內在找碴鬼)。自我羞辱和責備,感覺自己不夠好。
5.社交焦慮(social anxiety)。對社交非常不自在,變得不願向他人尋求支持,並且不得不把「靠自己」當作求生的策略。
◎明白你受傷的心——4種創傷類型
童年虐待或遺棄的模式、出生排行、基因等差異,會導致受創的孩子偏向4F求生策略中的其中一種(或合併兩種以上),而小時候之所以會這麼做,是為了預防、逃離或改善更多的創傷。
「戰」(fight)類型會發展出一種像是自戀性的防衛反應,突然用有攻擊性的反應去對待威脅。
「逃」(flight)類型會發展出一種類似強迫症的防衛反應,如逃跑,或象徵式地過度活躍。
「僵」(freeze)類型會發展出一種像是解離的防衛反映,如放棄、麻木、進入解離或崩潰,像是接受注定會受傷一樣的反應。
「討好」(fawn)類型則會發展出類似關係依賴的防衛反應,用取悅或提供幫助的方式,企圖緩和或阻止對方。
◎13個實用步驟,幫你管理情緒重現
1.對自己說:「我正在經歷情緒重現。」
2.提醒自己:「我感到害怕,但我沒有危險!我現在很安全。」
3.承認自己有界線的權利和需求。
4.安慰鼓勵地對內在小孩說話。
5.破解永恆的想法。
6.提醒自己現在是處於成人的身體中。
7.重回你的身體。
8.抗拒內在找碴鬼的誇大和災難化。
9.允許自己哀悼。
10.培養安全的關係和尋求支持。
11.學習辨識會引起情緒重現的誘發因子。
12.搞清楚情緒重現的經歷是什麼。
13.對緩慢的復原過程要有耐心。
國內名人強力推薦
吳雅雯 李政洋身心診所及開心生活診所駐診精神科醫師、英國藝術治療師與創傷諮商師
呂伯杰 盼心理諮商所所長
李崇建 作家、親子作家、台灣青少年教育協進會前理事長
周志建 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周慕姿 心曦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
留佩萱 美國諮商教育博士、美國執業心理諮商師
張景然博士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諮輔系系主任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作家
陳雅慧 親子天下媒體中心總編輯
葉國偉醫師 長庚醫院兒少保護中心主任
盧蘇偉 世紀領袖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欠缺母愛的孩子,你的傷好了嗎?》
沒有人不需要母愛,
但如果媽媽給不了愛呢?
獻給在這段關係裡受挫的媽媽和孩子……
★研究童年情感忽視和母愛創傷30餘年★
★幫助成千上萬名個案療癒各種母愛缺失的隱藏創傷★
【本書適合】
*因母親疏忽或虐待而受創的孩子(無論年幼或成年)
*常在人際關係中苦苦掙扎或懷疑自我價值的人
*每一個為人母者或未來媽媽
*發揮母親功能的養父母、祖父母、父親、師長、伴侶……等等
*從事心理諮詢的專業人士
*能為此提供支援的親友、社福團體、國家決策者
媽媽,妳在哪兒?妳不愛我嗎?
……是我害的嗎?
你小時候,媽媽總是在忙別的事、感覺很冷漠,甚至是出口傷人嗎?
你是否曾在人際關係中苦苦掙扎或經常懷疑自我價值?
你渴望與某人親近或建立親密感,但又對它感到陌生、不安或恐懼?
你看見溫馨的母子互動就會鼻酸、泛淚,或是不屑、批判這樣的互動?
你和母親在一起時會出現情感麻木或出神狀態,很難專注於當下?
你說你和母親關係很好,但若要你回想與母親的美好回憶,卻找不到這樣的畫面?
你不想要和另一半生孩子,因為你認為自己不適合當父母,很害怕自己會錯待孩子?
母親是我們與世界接觸的第一座橋樑,母親的影響力無與倫比。當母親因為各種原因而沒能為我們付出關愛和支持,長期下來,我們與母親的關係就有可能出問題,這會在我們內心留下空洞,影響我們的生命發展。
如果我們的母親在情感上缺席,我們通常無法確切指出自己的生命裡到底缺少了什麼,才導致我們在人際上的困境、不正確地理解世界和自我價值低落;相較之下,被母親情感虐待的孩子雖然知道自己遭受虐待,卻會刻意忽略或否認虐待的長期有害影響。
為媽媽提供撫育孩子應關注的焦點,
讓受創的孩子探索自己並展開療癒!
心理治療師潔絲敏.李.科里曾幫助成千上萬名個案療癒各種母愛缺失的隱藏創傷。她懷抱著對母親與孩子的關懷,引導我們認識母親的功能,以及當母親對此無能為力時,會對我們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還有最重要的,我們如何為自己的療癒負起責任,讓母親留下的印記不再是綑綁,而是突破的力量:
*夠好的母親能傳遞給孩子的10大必需訊息是什麼?
*從10大好母親原型理解母親對孩子發展的重要性。
*母親心不在焉或傷害孩子的可能原因,以及她為何無法付出關愛。
*童年遭受情感忽視與虐待的長期影響。
*如何找到內在小孩,並藉由反思和練習填補「母愛缺口」。
*如何理解母親,我們認識的母親是自己眼中的母親,但我們得將母親視為一個完整的人……
*當你有能力時,如何決定對你與母親來說較好的關係,相敬如賓?斷絕往來?重建愛的互動?
*如何為自己(和你的孩子)開創更幸福的未來……
創傷可能不會消失,但你不會再為那些傷痕草木皆兵,
你不能回到童年重活一次,但你可以擁有當初你應當擁有的東西!
國內名人強力推薦
小熊媽張美蘭,親職、繪本作家
陳安儀,親職作家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蔡宜芳,諮商心理師、作家
黃之盈,諮商心理師
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蘇予昕,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暢銷作家目錄《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暢銷全新修訂版)
前言
第一部 療癒概論
第一章 CPTSD的療癒之旅
第二章 復原的各層面
第三章 改善關係
第四章 復原的進展
第二部 療癒的細節
第五章 如果我不曾被打呢?
第六章 我的創傷類型是哪一種?
第七章 療癒以創傷為基礎的關係依賴
第八章 管理情緒重現
第九章 縮小內在找碴鬼
第十章 縮小外在找碴鬼
第十一章 哀悼
第十二章 地圖:管理遺棄性的憂鬱
第十三章 以關係性的取向療癒遺棄
第十四章 原諒:從自己開始
第十五章 閱讀治療與書本聚落
第十六章 自助工具
《欠缺母愛的孩子,你的傷好了嗎?》
好評推薦
具名推薦
國際好評
媽媽,你在哪兒?
第二版前言
Part 1 我們需要母親
【01】身為母親──擁有什麼特質才算好母親?
生命之樹
媽媽是我們的原料
誰能成為母親?
夠好的母親
好母親傳達了什麼訊息?
少了「好母親訊息」會怎麼樣?
欠缺母愛意味著什麼?
【02】好母親原型──認識好母親的多重樣貌
母親是源頭
母親是依附之地
母親是第一線救難人員
母親是調節器
母親是養育者
母親是鏡子
母親是啦啦隊
母親是人生導師
母親是保護者
母親是基地
【03】依附是最初的基石──母嬰關係和聯結影響孩子的未來
依附的形成與安全型依附
依附為什麼重要?
如何確認你是否屬於安全型依附?
非安全型依附四大類型
與依附有關的創傷
滿足不了孩子的依附需求是母親的錯嗎?
長大後才建立安全型依附來得及嗎?
找到你的依附對象
辨識你的依附類型
你可能不只有一種依附類型
與母親的關係會影響你往後的人際關係
改變依附模式會很難嗎?
【04】造就你的其他基石──好母親的其餘功能
母親如何給你安全感?
快樂的家與快樂的母親
情感破裂後可以再修復的能力
母親和家給你的歸屬感
母親是孩子自我意識萌芽的推手
提供順應本性成長的適當環境
支持「身為孩子」的本來特質
足夠的肢體接觸
愛是媒介,也是訊息
Part 2 母愛如何出錯?
【05】媽媽,您不愛我嗎?──是我害的嗎?
缺乏母愛留下的缺口
孩子需要母親的真實陪伴
當母親無法正常展現母愛……
母親為什麼會在情感上缺席?
孩子如何解讀母親在情感上缺席?
當失能的母親是孩子的唯一依靠……
為什麼有的孩子會受更多苦?
互相對峙的親子關係
【06】那些欠缺母愛的日子──與失能母親生活的痛苦
那個戴面具的女人是誰?
感受不到被支持的力量
失去生活或人生的引導
媽媽的心裡沒有我
機械媽媽──她好像沒有人類的心
有人照看我嗎?有人在乎我嗎?
媽媽不知道我需要什麼
媽媽拒絕我的求助
明明有媽媽,卻像沒有媽媽
找不到人生的定錨點
沒有母親,就沒有自我
【07】當孩子被情感忽視或情感虐待──童年逆境的長期影響
什麼是情感忽視?
情感虐待有何不同?
情感忽視與虐待如何毀掉一個孩子?
童年情感忽視的十五大影響
情感虐待帶來的更多問題
【08】母親出了什麼問題?──理解她為何給不了愛
她不知道怎麼做對孩子比較好
她封閉了自己的情感
她從未長大成熟
她沒有能力去付出
她可能有心理疾病
她失去控制憤怒的能力
身心的障礙讓她變得苛薄
她精神失常
她有情緒反覆無常的狀況
她無法理解他人
她不敢面對痛苦的現實
Part 3 療癒母親留下的傷
【09】療癒的重要步驟──埋傷、掘傷到療傷
被掩蓋的創傷,及其裂縫
挖掘創傷,正視童年逆境
這不是你的缺陷,而是你缺乏的東西
面對並處理你的感受
寫日記安放感受
「允許憤怒」的療癒力
好好悲傷,直面悲慘的真相
你不必強迫自己放下過去
【10】連結好母親能量──彌補童年缺失
允許自己對好母親的渴望
與好母親原型建立連結
善用好母親的「好」
獲得母愛支持的第二次機會
尋求伴侶的支援
「隨身攜帶」好母親
【11】呵護你的內在小孩──撫育過去受傷的自己
療癒內在小孩的常見方法
孩子是自我的母親
整合你的內在小孩
對失能的母親放手
成為自己最好的母親
為內在小孩創造安全空間
與內在小孩相處
練習好母親訊息
治癒沒人愛的內在小孩
改變你的「內在濾鏡」
【12】你可能需要的心理治療──母職的議題與需求
和好母親功能的相似之處
以依附為導向的治療及其注意事項
如何看治療中的肢體接觸?
治療師成為代理母親──重獲母愛治療
從孤獨到安全型依附
從充滿挫折到心滿意足
把治療師當成「教養媽媽」
給治療師的建議
【13】填補缺愛的洞口──其他療癒方式與實用策略
找到特定的「洞」
主動出擊
當你覺得欠缺支持時……
取得支持的十個有效做法
重新培養自信
找到你的力量
保護你珍惜的東西
讓自己被看見
尋找安身之地
認識情緒
接受自己的需求
培養建立親密感的能力
運用正面的肢體接觸
跳脫被剝奪感
留住正面感受
學習自我照顧
安排有益身心的活動
受傷不是你的錯,但你要為療癒負責
【14】改寫故事──客觀審視母親的人生
母親的故事
你的故事
親子雙人舞
評估你和母親的最佳關係
該不該原諒母親?
沒有好母親的我,能成為好母親嗎?
不要著急,慢慢來
療癒有結束的時候嗎?
附錄
三位母親,三個訊息:引導想像練習
书名简译:完全疗愈身心的创伤:《第一本复杂性创伤后压力症候群自我疗愈圣经》(畅销全新修订版)+《欠缺母爱的孩子,你的伤好了吗?》
There are no review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