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數之軌跡Ⅲ:數學與近代科學
Trails Into MathⅢ: Mathematics and Early Modern Science
臺灣數學界的《史記》,臺灣數學史研究第一人洪萬生心血之作
柏拉圖將五元素連結五種正多面體的圖形,
讓古希臘宇宙論有了最自然的「數學歸宿」。
以五元素中的四個古典元素為靈感,《數之軌跡》將深入探索數學的歷史、發展和奧祕。每本書都是一個獨特的元素,象徵不同的數學主題,並呈現數學在文化、科學和藝術中的深遠影響。
無論你是一位數學愛好者、學生還是對數學歷史感興趣的讀者,《數之軌跡》都將為你打開數學的大門,啟發你對這一古老而美麗的學科有新見解。
─數學與近代科學─
火象徵著數學的革命和現代奇蹟,也是最銳利的正四面體
這本書將進入近代數學發展的時期。深入研究西方數學的嶄新發展,了解文藝復興時期,以及科學革命所帶來的影響。探索微積分、數論等各大數學領域如何塑造當今的世界,見證數學家們如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閱讀歷史,體會數學─
在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們為追求更為逼真的藝術作品而興起了透視學。這股潮流不僅激發了數學家對此深入研究,甚至回饋到數學領域之中,從而誕生新的數學分支。
牛頓與萊布尼茲的微積分之戰至今一直是人們喜愛討論的話題,而微積分的誕生,究竟誰才是第一人,這場爭端後續又造就了怎麼樣的歷史?將完整帶給讀者最詳盡的內容!
─通往數學思維的大門─
不僅僅是闡述數學歷史,更能幫助讀者理解數學的抽象概念,理解數學背後的邏輯推演。內容探索各種古代人的智慧,無論是否喜歡數學,都能從中發現數學的樂趣以及實用性,對學習數學將會有非常大的幫助!
本書特色
●數學史大師洪萬生與HPM團隊共同打造最全面的數學歷史
●多元歷史題材,對比不同文明之間有關同一知識內容的研究
●深入探討文化差異,參悟不同命題與證明的數學風格
全數推薦
冬陽|央廣.名偵探科普男節目主持人
呂治鴻|數學愛好者、大學數學管理員 、臺灣大學數學所博士候選人
李政憲|教育部師鐸獎得主、新北市林口國中數學科教師
洪進益|澎湖縣石泉國小教師、教育部師鐸獎得主
崔茂培|臺灣大學數學系教授、MRPC科學推展中心數學組主任
張旭 (張舜為)|張旭無限教室線上課程平台創辦人、數學老師
莊惟棟|明道大學助理教授、數學博物館館長
彭良禎|師大附中數學科教師
趙國欽|臺北市立大學數學系副教授
(依首字筆劃排序)
這是一套貫徹世界各地,古今中外的數學大成。《數之軌跡系列》詳盡地整理過去的故事、將近代的數學用大家可以懂的方式撰寫,讓數學之美持續傳播。──數學老師張旭 (張舜為)
目錄第1章 十五~十七世紀的西方數學
1.1 實用算術與商業發展
1.2 西蒙・史提文
1.3 約翰・胡德與德.維特
1.4 十六世紀歐洲數學的主角:三角學
1.5 麥卡托投影法與三角學
1.6 雷喬蒙塔努斯與《論各種三角形》
1.7 對數的發明
1.8 文藝復興與希臘典籍的重現
1.9 代數及其符號法則
1.10 卡丹諾與《大技術》
1.11 三次方程式解法的優先權爭議
1.12 符號法則:韋達與笛卡兒
1.13 數學與繪畫透視學:射影幾何的緣起
第2章 科學革命
2.1 哥白尼與《天體運行論》
2.2 伽利略與《關於兩門新科學的對話錄》
2.3 克卜勒與《新天文學》
2.4 牛頓與《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第3章 近代數學的起點(一)
3.1 數論
3.2 古典機率
3.3 坐標幾何
3.4 笛卡兒與《幾何學》
3.5 費馬與《平面與立體軌跡引論》
3.6 費馬 vs. 笛卡兒
第4章 近代數學的起點(二)
4.1 前言
4.2 科學的數學化
4.3 函數的發明
4.4 微積分的誕生
4.5 微積分的發明人:牛頓(1643-1727)
4.6 牛頓的流數法微積分
4.7 微積分的另一位發明人:萊布尼茲(1646-1716)
4.8 萊布尼茲發明的微積分
4.9 關於微積分發明的優先權爭議
4.10 柏克萊主教的《分析學者》與基礎論戰
4.11 數學家的地位與相互的交流
第5章 中國數學:西方數學文化的交流與轉化之另一面向
5.1 《幾何原本》(1607) 與西學第一次東傳
5.2 梅文鼎、康熙與《數理精蘊》(1723)
5.3 乾嘉學派與《疇人傳》
5.4 算學 vs. 經學:以談天三友焦循、汪萊與李銳為例
5.5 十九世紀中國數學:李善蘭、華蘅芳與西學第二次東傳
5.6 晚清數學知識的制度化與傳播
5.7 「西學中源」的意識形態功能
书名简译:数之轨迹Ⅲ:数学与近代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