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傷痕在說話:呂立的兒少保護醫療現場紀實,守護受虐兒,重拾家的力量

US$22.19

【作者: 呂立】
【出版社: 親子天下】
【出版日期: 2022-04-06】
【分類: 社會科學 | 社會議題】
【裝訂: 平裝】
【印刷: 單色印刷】
【ISBN: 9786263051980】

貨號: 9786263051980 分類:

Description

聽,傷痕在說話:呂立的兒少保護醫療現場紀實,守護受虐兒,重拾家的力量

看到一次次被救回的孩子,最後來到醫院卻還是被打死,
我認為,保護兒童不只是醫生能做,你同樣能盡一份力!
∼呂立醫師∼
 
  「是爸爸打的,可是你不要怪爸爸喔!是因為我不乖,他才會拿『愛的小手』打我」—5歲男孩陽光笑臉下的遍體麟傷。
  「為什麼媽媽不救我?」—被媽媽同居人浸燙的9歲男孩,在病房內冰封了對媽媽的愛。
  「欸!老師,我被性侵了。」–智能障礙生說不出清楚的求救聲。
  「我不想死掉,為什麼媽媽要抱我從橋上跳下去?」攜子自殺而倖存的孩子被迫一瞬間長大。
  「我的孩子只是感染病毒。」3歲白血病男孩因著媽媽抗拒化療而在家中死在媽媽眼前。
  「石頭夠熱才能把毒氣逼出來。」迷信另類熱療法的媽媽把孩子的肉都燙焦了。
  「我想活下去,為什麼媽媽不讓我接受治療?」17歲白血病少年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真實版。
 
  呂立,除了是台灣友善兒童醫療之父,也是兒少保護醫療的關鍵推手,曾獲紫絲帶楷模獎,他努力救受虐兒的命,更想醫治他們的恐懼!
 
  25個受虐兒身與心的紀實故事,如同揭開了潘朵拉的盒子,
  每個故事的背後,都是一個生命教育的思索、一個社會議題的探究、一個制度疏漏的反思。
 
  17歲白血病少年求生意志堅強,卻苦於沒有醫療自主權,被迫與反對他治療的媽媽對抗,因而母子絕裂,這個故事承裝的是生命權與親權孰輕孰重的思考,更撞擊了現行的法律制度。
 
  由呂立來述說這一個個看似生命悲歌的故事,沒有天問式的悲情吶喊,而是以他獨有的醫者仁心,用理性客觀,卻又不失人性溫暖的帶領讀者同理施虐者的心理狀態、處境,以及所有兒少保護工作人員所面臨的掙扎與困難。
 
  這本書提醒所有讀者,兒虐的可怕之處不僅是孩子身體上的傷痕,還有對孩子未來造成的扭曲與影響。作者試圖喚起你我人性的光輝,提醒大家還能夠做些什麼,而不是急著責怪什麼。
 
  透過本書,讀者看到的不只是一個個令人揪心的故事,還有許多相關兒虐的知識,比如疏忽、生命權等概念,讓讀者能更加理解兒少保護需要重視的各種層面。不僅如此,作者也提供了許多相對應的解決方式,讓讀者在心情沉重之餘,也能對未來有光明的期待。
 
  身處20年兒少保護現場,呂立醫師最真心的呼籲與建言~~
 
  ◎兩聲清脆的巴掌聲在警察局內響起,隨之引爆的是一陣怒斥:「又當小偷!講都講不聽!看我把你手打斷!」
 
  →台灣多年來透過倡議、立法推動「校園零體罰」,那麼,在學校不能打小孩,為什麼在家裡就可以?老師不能打,為什麼家長就可以?
  
  ◎「我們常聽到照顧者說『我保證不會再打小孩』,但他自己可能從小被打到大,只會這一招,沒有學過、看過別的正向教養方式,如果無法積極幫忙這樣的家庭,誰能保證沒有下一次?」
 
  →藉由社工,鄰里街坊的關心與協助,我們才有機會打開門,讓照顧者知道,他們有更多、更好的選擇來照顧、教養孩子。
 
  ◎「小孩反覆受傷,卻找不到可歸責的對象,真是件讓人沮喪的事。司法上的證據要求很嚴謹,只是從醫師的立場,我會覺得,醫學影像傳遞出的資訊其實很強烈,沒有那麼薄弱。」
 
  →台灣受虐致死的兒童數量與施虐者被起訴案件量相較不成比例,我們的司法就像是受虐兒的上衣,隱藏在衣服內的受虐兒不知凡幾,但有誰能掀開上衣,檢視司法通報、偵辦體系的問題呢?
 
  ◎「『因注意而未注意』或『應就醫而未就醫』,在我看來都屬於『疏忽』型態的兒虐事件,而找出『疏忽』的個案是為了幫助有需要的孩子與家庭,並不是為了責難照顧者。」
 
  →瑞士專業育兒指導員主動進入家戶關心的制度是「同村共養」的概念,而且是政府把專業人士送給媽媽,成為大家的「媽媽友」。
 
名人推薦
 
  ▌感動推薦 ▌
  隋棠(知名演員)
  夏嘉璐 (主播、主持人)
  台灣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
 
  ▌真誠推薦 ▌
  張秀鴛 (衛福部保護司司長)
  林志嘉 (兒童福利聯盟董事長)
  白麗芳 (兒童福利聯盟執行長)
  家扶基金會
  蘇巧慧 (立法委員、水獺媽媽巧巧話節目主持人)
  王婉諭 (立法委員)
 
  ▌專業推薦 ▌
  吳明賢(台大醫院院長) 
  黃立民(台大兒童醫院院長) 
  黃璟隆(新北巿立土城醫院院長兼長庚醫療財團法人兒少保護中心公益計畫主持人) 
  吳美環(台大醫學院特聘教授) 
  夏紹軒(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加護病房主任、衛福部推動兒少保護區域醫療整合中心計畫主持人) 
  黃瑽寧(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  
  小劉醫師(外科) 
  鄧惠文(精神科醫師、榮格心理分析師)

   ▌好評推薦 ▌
  哇賽心理學
  孫明儀(社工師、嬰幼兒心智健康治療師)
  郭葉珍(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副教授)
  賴芳玉(家事法知名律師)
  黃致豪(執業律師/司法心理學研究者)

目錄

推薦序
比社工更像社工的兒科醫生~張秀鴛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兒少保護先鋒的至情呼籲~吳明賢
與其抱怨批評,不如捲起袖子幹活去~黃璟隆
把淚水轉成支持孩子的力量~吳美環
保護兒童是最美好、最重要的事~夏紹軒
終結暗夜哭聲,保護兒童從建立友善育兒環境開始~白麗芳
助寶貝走出陰霾,重建原生家庭功能~家扶基金會
將淚水阻絕在醞釀之前~蘇巧慧
 
序 
織就綿密的兒少保護網,少不了你的參與
醫病之外,我更想治孩子的恐懼
 
序曲  提一盞燈 
眼淚之前VS.句點之後
父母擁有合法毆打孩子的權利?
 
Chapter 1  疏忽,就是兒虐
別拿意外當擋箭牌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生命權VS.家長自主權
洗腎中心醫師爆走中
熱療到肉都焦了
練好氣功拯救全世界
活在吸毒者照顧下的孩子們
 
Chapter 2 看不見的傷
教小孩,你不需要孤軍奮戰
教保員不能說的秘密
點心時間的遊戲
當家人變成加害人
說不出口的求救聲
她帶孩子看了六百次醫生
以同理心撥開攜子自殺的烏雲
 
Chapter 3行經醫療現場的荒涼
陽光笑臉下的遍體麟傷
受虐到什麼程度,孩子才會安全?
回家!什麼時候變得如此危險?
當父母的辯解多於關心
最愛的人帶來最深的傷害
嬰兒猝死謎團
 
後記   未來的種種可能
What’Next?
瑞士媽媽的神隊友
護理師+學生志工=兒少安全網
寶貝,寶貝,不要哭,眼淚是珍珠

书名简译:听,伤痕在说话:吕立的儿少保护医疗现场纪实,守护受虐儿,重拾家的力量

目前沒有評價。

搶先評價 “聽,傷痕在說話:呂立的兒少保護醫療現場紀實,守護受虐兒,重拾家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