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客觀性與法治
Objectivity and the Rule of Law
顧名思義,本書用三章分別分析了法律的客觀性的諸維度、法治的分類及內涵,以及客觀性及法治的關係及其在政治權威或政治道德中的作用。作者運用實證主義的方法,將法律的客觀性分為六個主要維度,並分別予以詳細分析;將法治概念分為“作為任何法律體系運行所必須的條件的法治”和“作為西方政治傳統的道德要求的法治”,並以富勒法治八大原則為線索,對兩種法治分別展開分析;最後論證了客觀性多個維度與兩種法治之間的關係,以及它們對政治權威的影響。總之,本書結構清晰,論述簡單,但仍保持一定深度,中文版翻譯亦準確、通順,若對法理學尤其是實證法學有興趣,推薦一讀。目錄中譯本作者序 / 006
譯者序 / 008
前言 / 024
第一章 客觀性的維度 / 027
1.1 概述 / 028
1.2 客觀性的種類 / 028
1.2.1 作為思維獨立性的客觀性 / 030
1.2.2 作為確定正確性的客觀性 / 041
1.2.3 作為統一適用性的客觀性 / 065
1.2.4 作為超越個體可識別性的客觀性 / 074
1.2.5 作為不偏不倚的客觀性 / 080
1.2.6 作為真值—能力的客觀性 / 095
1.2.7 其他類型的客觀性 / 109
1.3 小結 / 127
第二章 法治的要素 / 129
2.1 法律的本質 / 131
2.1.1 普遍性規範的治理 / 138
2.1.2 公開確定性 / 142
2.1.3 可預測性 / 148
2.1.4 明確性 / 152
2.1.5 反對衝突和矛盾 / 154
2.1.6 可遵循性 / 160
2.1.7 歷時穩定性 / 162
2.1.8 制訂與實施間的一致性 / 164
2.2 作為道德理想之法治 / 172
2.2.1 普遍性規範的治理 / 174
2.2.2 公開確定性 / 180
2.2.3 可預測性 / 184
2.2.4 明確性 / 186
2.2.5 反對衝突和矛盾 / 189
2.2.6 可遵循性 / 194
2.2.7 歷時穩定性 / 200
2.2.8 制訂與實施間的一致性 / 204
2.3 結論 / 213
第三章 客觀性與法律的道德權威 / 217
3.1 關於感知的思維獨立性的初步評論 / 218
3.2 權威性原則 / 220
3.3 弱的感知思維獨立性 / 224
3.4 強的感知思維依賴性與非確定性 / 232
3.5 其他類型的非確定性 / 237
3.6 為什麼非確定性的氾濫對道德權威是毀滅性的? / 240
3.7 一些明顯衝突的觀點 / 247
3.7.1 科爾曼和萊特論非確定性 / 247
3.7.2 沃爾德倫論分歧和確定性 / 255
3.8 結論 / 261
有關延伸閱讀書目的說明 / 264
參考文獻 / 267
书名简译:客观性与法治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