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文明台灣:六十年的學與思
在混亂的世局裡,必須認清——
「少寄望於政府,多寄望於自己。」
「文明」才是追求的標竿。
一九五九年,一個二十三歲的青年,幸運得到一份獎學金去美國主修經濟發展。受到「新觀念」的衝擊,看到自由、富裕、文明的現代社會,從此決定,一生的職志就是:提倡、傳播、落實進步觀念。
在前進「文明台灣」的路上,我們的「文明清單」,兌現了幾項?
□ 社會要擁有現代化的基本設施與生活環境。
□ 社會要擁有文化、教育、科技、醫藥、環保等高度水準。
□ 人人要有同等的權力、義務與機會,不能有性別、宗教、膚色、方言等歧視。
□ 個人不能變成社會的負擔,因此要自立自主。
□ 個人要變成是社會的資產,因此要分享、分擔。
□ 沒有戰爭的復活、民粹的恐懼、貧窮的威脅、不公不義的傷痛。
□ 政府與民間要共有「與時俱進」的危機感及改革。
□ 政府與民間要共有融入世界的決心與政策。
六十年來,高希均教書、寫書、編書、評書、選書、出書,做為一名「為書而生」的「書生」,他在西方文明與東方文化間探索,將所學所思寫成《文明台灣》,鼓舞華人世界共同追求文明社會。
文明推薦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用顧憲成這副對聯來描寫高希均教授,可以說是最適當不過的了。高教授是一位讀一流書、寫一流書、出版一流書、做一流人、關心如何建立一個一流的社會的先行者,我要趁這個機會推薦他的書,亦要表示對他崇敬佩服之意。──劉炯朗(中央研究院院士、前清華大學校長)
高希均先生六十年的學與思,見證了台灣文明興衰的歷程。前三十年,經濟起飛,重大建設開展,政治解嚴,民主激發,令人振奮。後三十年,思想迷惘和失落,禮與理式微,不公不義習以為常,誠信失守,人民似乎離善良越來越遠,而選舉文化充斥仇恨的鼓動,感覺上,台灣的文明在消失中。希均兄及時開出了八項文明清單,期待全民支持。我不禁連連按讚,也要大聲呼應:拾回善良,遠離仇恨,讓文明有希望!──曾志朗(中央研究院院士、前教育部長)
六十年來,高希均教授所提倡的觀念與價值,始終是激勵台灣不斷自我提升的動力,也是指引大中華地區文明轉型的標竿。在一個世界局勢動盪、是非價值迷失的時代,高教授力倡的和平、均富、自由、法治,更是空谷跫音。──江宜樺(前行政院長、國立中正大學紫荊講座教授)
我認識的高教授似乎一直在超越自己,永不停歇。這本新書集結了他一甲子的學與思,充分體現了他自述「讀的是經濟,關心的是教育,嚮往的是文明,追求的是和平」。最難得的是,他的文字十分簡潔。讀者可以非常輕鬆地享用智慧大餐。──蘇起(台北論壇基金會董事長)
這本《文明台灣》集結了高希均教授與台灣菁英們一甲子的覺醒。我很驚訝從高教授這位經濟學家的這本書中,讀到科技人必須具備的智慧 。希望我們能夠打破目前落伍的企業管理,不再侷限於製造、金融等,而能重視現代最需要的、以軟實力為主的成長引擎。──張明正(趨勢科技創辦人暨董事長)
自序
第一部 與文明世界觀念激盪
01 人生的時鐘正向東移
02 做研究生時寫的第一本書:《經濟發展導論》
03 台灣白吃午餐四十年 ──從小龍年代到溫水青蛙的警示
04 人的幸福來自經濟與教育進步
05 台灣要隨大陸經濟水漲船高
06 二○二○總統候選人的考題
07 走不到盡頭的旅程
08 台灣要變成「被利用」的地方──新加坡前總理吳作棟的提醒
09 「中華民國」老招牌比新武器有用──兼談五任總統的經濟表現
10 移民如同氧氣──麻省理工學院校長致信全校
11 兩岸領導人共創新機運──從黃年倡議「大屋頂中國」啟動
12 以色列紀行──沙漠仙人掌的生存奇蹟
第二部 經濟是文明台灣的基礎
13 「空」飄蕩台灣天空,「虛」出現四面八方
14 有實力就有尊嚴
15 不要低估川普攪局──兩岸的交流與和平面臨雙重風險
16 天天說謊的川普怎能再創「美國第一」?
17 西方「霸道」催生東方「王道」
18 從政者的「雙缺」:氣度與速度
19 提升「軟實力」,才是小國的生存之道
20 「維持現狀」加快衰落
21 年輕人要出國學習:接觸陌生,改變自己
22 台灣「務實新世代」的崛起
23 一人教兩黨、穩兩岸、救兩代
24 民心在翻轉,政治人物要換腦袋
25 執政者已愈來愈遠離民心
26 看到躍進的上海就為台北愁
27 人文閱讀‧生活美學‧文明播種──「遠見人文生活」在上海金山誕生
28 長者晚年自己顧,年輕人更要靠自己
29 追求「死之尊嚴」──瓊瑤以「生之愛情」提倡善終權
30 韓國瑜解脫了高雄人的「情緒勒索」──外漂哈佛人解讀
31 誰能主導台灣的繁榮與和平?──經濟人和社會人多承擔
第三部 學習重要人物的思維與實踐
32 蔣經國 在知所變與不變中,勇敢地積極革新
33 郝柏村 懷抱使命感.迫切感.責任感,寫下百歲回憶
34 星雲大師 不要佛教養我,我要佛教成長
35 錢 煦 誠心和專心結合的輝煌人生
36 沈君山 跨世紀、跨領域、跨地域的學者
37 張作錦 從「姑念該生」到「感念該生」
38 張孝威 「直說」難,「直做」更難
39 鄭文燦 以務實模式超越對立、凝聚共識
40 賴清德 勇於任事,重視操守
41 張善政 科技腦要進入國家決策高層
42 蔡其昌 「做什麼,像什麼」的政治明星
43 黃健庭 從「台東不一樣」出發的台灣經驗
第四部 八○年代走訪文明掙扎中的共產世界
44 一層霧、一道牆,但不是個謎
45 蘇俄政府的惡夢成真
46 一個解不開的結
47 與一位莫斯科大學二年級學生的交談
48 波蘭在美蘇對峙中的困境
49 華沙的古老市集來了位東方客
50 一隻燕子帶不來一個春天
第五部 文明靠自己,讀「書」不「輸」
51 分享一些書生之見
52 以傳播知識為己任──「天下文化」二十年來的堅持
53 從讀一流書、做一流人,到建一流社會
54 追求知識,是一條最可靠的路
55 從生意人到讀書人、天下人
56 遠離知識就是走近無知
57 同一個地球,不同的世界
58 「聽君一席言」不如「手中一本書」
59 一小座書城、一小方淨土──「人文空間」的誕生
60 讀書與教書的幸運
61 知識共享及學以致用
62 盡讀書人的責任──來自父親的勉勵
书名简译 : 文明台湾:六十年的学与思
目前沒有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