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文物與建築的交響(國立臺灣文學館20週年館慶套書):島嶼拾光.文物藏影+百年建築.今昔物語
國立臺灣文學館成立至今超過20年,卻是自百餘年前便矗立在圓環一隅,伴隨島嶼歷經時代的動盪,也默默見證社會的轉變,從外在的建築到內藏的文物,在在足以代表臺灣文學的底蘊與臺灣人的精神。
《島嶼拾光.文物藏影》與《百年建築.今昔物語》雙套書即分別以臺灣文學館的文物與建築為主題,前者透過35件文物的軼事講述作家與他們經歷過的時代;後者則以4個時期、16位人物的故事細數臺文館建築的歷史。一磚一瓦地堆砌、一筆一畫地刻鏤,透過書寫,將臺灣文學與建築的故事持續傳頌下去。
《島嶼拾光.文物藏影──臺灣文學的轉譯故事》簡介
典藏島與文學的故事,
探索臺灣文學藏品無可取代的價值
國立臺灣文學館創立至今20年,典藏超過13萬件文學文物,涵蓋作家手稿與書籍、各個年代的報刊雜誌與照片,以及作家所使用的各種器物,每一件藏品都富於歷史意義、學術價值與文化記憶,也都有它值得被訴說與認識的故事,更是臺灣文學百餘年來發展的見證。
本書共精選35件館藏文物,以33篇文學轉譯故事搭配百張圖片,分別從「手稿篇」、「書籍篇」、「報刊篇」、「寫真篇」與「器物篇」切入,將透過生動的敘事,娓娓道出每件藏品背後不為人知的精彩故事。
《百年建築.今昔物語──國立臺灣文學館的空間記憶與生命紀事》簡介
有空間,就有故事!
4個時期,4×4篇人物轉譯故事與珍貴歷史照片
是建築的編年史,也是個人的斷代史
從政治中心到文學殿堂,
跨越百年光陰,在增建、改築、修復的過程中,
細數臺文館建築的歷史與生命的溫度。
從「臺南州廳」、「空軍供應司令部」、「臺南市政府」到「國立臺灣文學館」,這棟建築歷經歲月洗禮與空間變遷,最終成為我們如今熟悉的樣貌。
這是一個新舊混融的建築空間──在地理上,伴隨臺南東西部發展的軌跡,座落於新舊市區開發的中心節點;在歷史上,橫跨日治到戰後,見證政權的更迭與城市的興衰;在文學上,歷經舊文學式微與新文學的萌芽;而在建築上,其本身也由於政治與戰爭等因素,進行過各種維修與整建,形成不同時期各異的姿態。
建築的歷史也是人的歷史,而空間本身訴說的就是故事。本書即邀集臺灣文學界的創作者撰寫16篇轉譯故事,著眼百餘年來空間的動態,藉由虛實交錯的手法,爬梳老建築的百年歷史,呈現人與空間的互動,交織出臺南州廳到臺灣文學館的迷人面貌。
【4個時期,4×4篇人物故事與歷史照片】
◆臺南(州)廳時期(1916─1945)
臺南廳長松木茂俊
建築師森山松之助與近藤十郎
裕仁皇太子與歌人國枝龍一
臺南州知事一番瀨佳雄
◆空軍供應司令部時期(1949─1969)
空供部司令魏崇良
臺灣第一代舞蹈家林香芸
平劇老生謝景莘與天馬平劇隊
空軍子弟姚蓬麟
◆臺南市政府時期(1969─1997)
第一位本土女性建築師與市長夫人王秀蓮
第8屆臺南市長蘇南成
前《聯合報》府會線記者林建農
前臺南市政府民政局專員許瑛峰
◆文資中心籌備處與臺文館時期(1997至今)
臺文館古蹟修復建築師陳柏森
臺文館古蹟修復工務經理黃貴光
前臺文館副館長陳昌明
臺文館圖書室館員丁千惠
各界推薦
《島嶼拾光.文物藏影──臺灣文學的轉譯故事》
專文導讀
蘇碩斌/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誠摯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王惠珍/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王聰威/小說家
呂美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副教授
李瑞騰/國立中央大學人文藝術中心主任、國立臺灣文學館前館長
張隆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陳萬益/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榮譽教授
黃崇凱/小說家
楊佳嫻/作家、學者
楊 翠/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廖振富/國立臺灣文學館前館長
鄭順聰/作家
《百年建築.今昔物語──國立臺灣文學館的空間記憶與生命紀事》
誠摯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王子碩/聚珍臺灣總監
老屋顏工作室
李清志/都市偵探.建築學者
馬翊航/作家
陳昌明/國立成功大學名譽教授
黃崇凱/小說家
傅朝卿/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名譽教授
蔣竹山/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教授兼文學院學士班主任
謝仕淵/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謝金魚/歷史作家
蘇碩斌/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目錄《島嶼拾光.文物藏影──臺灣文學的轉譯故事》目次
【館長序】故事,讓文學發光
──林巾力/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
【導讀一】蓄積典藏能量,迸發充沛敘事力
──蘇碩斌/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掌心的溫度──手稿篇
01在成為「抗日詩人」以前──王品涵
洪棄生《寄鶴齋詩草乙未以前謔蹻集》
02臺灣文青的歧路──陳允元
劉吶鷗《新文藝日記》
03田地就這樣一畝一畝地耕下去──陳冠宏
楊逵〈模範村〉
04跨越語言前的嘆息──傅芃瑞
龍瑛宗〈故園秋色〉
05過時的新意──蕭詒徽
吳漫沙《落花恨》
06一張張變化的白紙──馬翊航
陸森寶《陸森寶自傳》
07崁頂村與洪醒夫剪影──廖崇倫
洪醒夫〈崁頂村的無賴漢〉寫作大綱
紙張的方寸──書籍篇
08一九一七桌來賓點唱──林廷璋
平澤平七《臺灣歌謠與名著物語》
09櫟社與它並不廢材的文青夥伴──徐淑賢
林幼春主編《櫟社第一集》
10我媽問我為什麼跪著讀──黃震南
蔡培火《十項管見》
11覺青王白淵的第一哨──劉怡臻
王白淵《荊棘之道》
12時代的夾層,一粒現代詩的煉金石──呂珮綾
林亨泰《靈魂的產聲》
13臺灣第一批文學女團與她們的產地──李筱涵
張漱菡主編《海燕集》
14跨越語言的一代,沒有跨過的那些──熊一蘋
陳秀喜《陳秀喜詩集》
15「一點都不能少」的幻覺與真實──許宸碩
張系國《昨日之怒》
鉛字的重量──報刊篇
16詩的燃點──盛浩偉
《南溟樂園》第4號
17《臺灣新民報》的日常戰鬥──徐淑賢
《臺灣新民報》第788至999號
18時間的倖存者──陳允元
《風車》第3號
19勇闖臺北帝大的臺灣人女學生──謝宜安
《民俗臺灣》第2卷第12號
20他從沒被當成作家,卻充滿文學感──朱宥勳
《劇場》第5、6、7/8期
時間的定格──寫真篇
21日治時代的Jolin在臺灣開演唱會?──林巧棠
崔承喜來南歡迎座談會合照
22全糖王國裡,特別鹹的青年集結地──邱映寰
臺灣文藝聯盟佳里支部發會式合照
23天猶未光,咱用臺語搬最後一齣戲──吳映彤
省立師範學院臺語戲劇社合照
24詩人的手只能謄稿紙嗎?──蔡易澄
葉笛在家中彈吉他獨照
25夢醒日月潭──瀟湘神
黃得時、張文環與川端康成等人合照
26您點播的〈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來了──林鈺凱
王昶雄與呂泉生合照
物件的記憶──器物篇
27〈那一年,他們用文學環島〉──鄭清鴻
張深切的徒步旅行之名人題字錄、臺灣文藝聯盟本部木匾
28〈生活中創作,限制中堅持〉──劉承欣
艾雯的旗袍
29〈遠行的徵兆〉──楚然
三毛的學生證
30〈一直都在,只是沒有存在感〉──陳令洋
葉石濤的籐椅
31〈一把剪刀的誕生〉──許雅婷
李魁賢的採收洋菇剪刀
32〈爸爸的相反〉──陳令洋
洪炎秋的西裝背心
33〈他也是第一次登上玉山〉──馬翊航
霍斯陸曼.伐伐的玉山登頂證明書與筆記本
【後 記】
文學IN文物,召喚臺文「超靈體」──一段與文學藏品對話/通靈的奇妙旅程
──鄭清鴻/臺文館「藏品故事轉化行銷計畫」前主持人
轉譯研發團團員簡介
《百年建築.今昔物語──國立臺灣文學館的空間記憶與生命紀事》目次
館長序 一份珍貴的文化備忘錄 ──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 陳瑩芳
序章 ──張文薰
壹、奠基:臺南(州)廳時期 ──陳令洋
一、臺南廳廳舍要蓋在哪?──廳長松木茂俊與廳舍選址
二、殖民地官廳新風貌──森山松之助與近藤十郎的建築人生
三、行過大正町──皇子與庶民的臺南體驗
四、戰火來臨前──臺南州知事一番瀨佳雄的煩惱
【空襲】
貳、轉場:空軍供應司令部時期 ──陳令洋
一、空供部流轉史──魏崇良與原州廳重修
二、返鄉臺南再出發──舞蹈家林香芸的演藝之路
三、在大禮堂唱平劇──老生謝景莘與天馬業餘平劇隊
四、軍眷的娛樂時代──空軍子弟的童年回憶
【交接】
參、激盪:臺南市政府時期 ──曾彥晏
一、走自己的路──第一位本土女性建築師與市長夫人的斜槓人生
二、去去,結界走!──重劃市府空間、打破市政藩籬的大頭市長
三、那些年,我們跑過的府會線──市政記者的新聞最前線與情報發信地
四、追趕跑跳的市政萬象──穿梭各處室、包辦大小事的市府職員
【啟動】
肆、新生:文資中心籌備處與臺文館時期 ──翟翺
一、把時間蓋回來的人──古蹟修復再利用的人文思維
二、在州廳記憶消失之前──第一線修復的難題
三、開館那一天──國家級文學館的整備歷程
四、喚醒是六千個日子──一位圖書室館員的見證
【深耕】
終章 ──張浥雯
作者簡介
從臺南(州)廳到臺灣文學館
书名简译:文物与建筑的交响(国立台湾文学馆20周年馆庆套书):岛屿拾光.文物藏影+百年建筑.今昔物语
目前沒有評價。